1)第131章 以才取士_重生北魏末年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第131章以才取士

  李元忠、高隆之、司马子如三人官居侍中的高位,对于他们来说,能力只是次要,高欢的信任才是关键。

  因此,当高家父子试图废除以资历取人的旧例时,作为朝堂上除高澄以外的文臣之首,本应该带动文官群体抵制的三人,却立即跟进,协助高澄重构新的官吏升迁制度。

  在强权面前,利益也要屈服。

  如果崔光那个年代,能有高欢这样的强权人物,能够凭借手中的军事力量,压倒朝堂上一切不满,也就不会有停年格的颁行。

  但那时候掌权的却是痴信佛教的胡太后,她没能力,也没魄力压制门阀,而胡太后被尔朱荣溺死,尔朱氏重军事轻政治,这才有了停年格这种不问才干,只重资历的制度通行北地十五年荒唐事迹。

  十月二十六日,高澄、李元忠、高隆之、司马子如与考功曹郎中崔暹共同向天子上奏,陈说停年格这一旧制的危害。

  高家父子公用印章元善见下令,由高澄拿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代替停年格。

  虽然早就听到了风声,但真到了这一天,洛阳文官们无不满腹牢骚。

  自己苦熬资历熬到今天的官位,却突然改了游戏玩法,不拼资历,拼政绩,这谁受得了。

  而高澄河北一行收揽的年轻俊彦们,也让高澄有底气应对文官们的埋怨。

  这也是高澄行事的特点,凡事都要想周到。

  一定要先括检隐户,同时往河北走一趟,让士族们主动往自己身边塞满了人,才着手废除停年格。

  就怕那群文官尥蹶子,虽然说世上最不缺的就是当官的人,但并不是愿意当官就有能力当官。

  而这些士族俊彦都是才学之士,或许其中有些人没能力治理一方,但处理一些政务还是能够胜任。

  十月二十七日,高澄召集李元忠、高隆之、司马子如、崔暹以及诸多幕僚的商议新的官吏升迁制度。

  期间产生过一些争执,主要集中在只重政绩,还是才德并重。

  如司马子如、崔季舒、崔昂、魏收等人则坚持只重政绩,并以曹操唯才是举来举例,说明乱世正是用人之际,能够治理好地方,安抚百姓的官吏,就应该受到重要。

  而李元忠、高隆之、崔暹、赵彦深等人坚持德才并重。并以曹魏的例子反讽,直说正是曹操取人不问德行,让不忠不孝之徒充斥朝廷,才有了之后司马篡魏的祸事。

  双方争执不下,但高澄看得清楚。

  支持德才并重之人或许出于公心。

  而坚持只问政绩,不重德行之人却暗藏私心,这些人都有收受贿赂的举动。

  没错,拳王小崔他贪污腐败了。

  这也是高澄最头疼的一点,他的亲信们不是没有廉洁之士,但也不乏贪腐之人。

  真要将陈元康、崔季舒他们处置了,高澄一万个不愿意。

  高澄也曾想过如同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grr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