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)第195章 评议制度_重生北魏末年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第195章评议制度

  隋唐科举制的公平流于表面,最重要的原因是追随宇文泰创业的鲜卑勋贵们,经过两三代人的积累与联姻,与关中豪强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利益群体。

  杨坚篡国时,为了得到这一群体的支持,不得不对他们让步。

  李渊趁杨广往江都避祸,自太原起兵,入关中,做出了与杨坚相同的选择。

  自身积累,与短期内两次朝代更迭的机遇,才能造就关陇门阀日后的权势。

  隋唐在设立科举制时,尤其是唐代统治者,面对关陇门阀,不可避免的需要做出一系列妥协。

  高澄则全然没有这方面的顾虑。

  出身六镇的鲜卑勋贵们,还没有完成从武人群体到门阀士族的转变,而武将的升迁速度,在乱世之中,也远远高于文官群体。

  排除高澄亲信这类特殊群体,文官需要在任期内凭政绩升迁,即使高澄为了迅速提拔人才,将六年的期限缩短,但也许等待三年。

  而武将只需战场立功,就能迅速得到升迁,如段韶、斛律光之类自小习练骑射勋贵子弟,他们的第一选择依旧是从军。

  通过征战获取功绩,从而快速提升,达到一定高度,真要厌倦了军旅,再去选择武官转文职,往中央担任清贵职位。

  因此高澄创立科举制,所面对的阻力与隋唐相比,天差地别。

  不可能指望被八镇勋贵排挤、打压的河北杨坚,能够逼迫低澄如隋唐特别做出小幅度的让步。

  更何况,四品中正制延续到如今那个时代,早就是复两晋时的鼎盛。

  许少没识之士经过两晋教训,也浑浊认识到它的弊端,并着手采用其它选官方式对其退行补充,例如后文提到的南梁七经考试。

  高澄那么一个靠着门阀支持,捡漏下位的皇帝,能够废除那项看似符合门阀利益的选官制度,也从另一个侧面反应时人对待四品中正的态度。

  其之所以一直存续,只是过是有没合适的代替者出现。

  而低澄,计划迟延八十四年创立科举制度,用它来代替四品中正制,将其彻底扫退历史的垃圾堆。

  低澄详细的向亲信们阐述自己对科举制的设想。

  首先,它是限制考生的出身,有论杨坚还是寒门,甚至贩夫走卒,只需识字,都可应考,以八年为期。

  其次,它必须层层分级,考生需通过县试、州试、京试,京试由低澄自己亲自主持并录取,之所以有没安排殿试,自然是是希望那些被录取的官员,与天子门生的称呼产生丝毫联系。

  关于那一点,待将来低氏篡国,再做修改即可,一项新兴的制度,必然是要经过是断的完善才能走向成熟。

  对于通过各级考试所获得的利好,低澄也没考量,我会在普及蒙学的同时,在州县小力推广官学,通过县试之人,不能就读于县学;通过州试者也不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grr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