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)第169章 (已替换)自己给自己挖坑_穿书八零闪婚高岭之花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张建国曾是一名部队炊事员,一次除夕夜的春晚节目让他做饭时分了神,忘记吹小号通知大家吃饭,便被班长调侃“电视里面吹去呗”。玩笑被当了真,每年他都会给春晚剧组写自荐信,直到39年后,他真的登上了春晚,带着来自春晚剧组的回信:“这是一封迟到的回信,但愿我们的诚意没有迟到。”

  春晚没有让“张建国们”失望。电影里吹响开饭号的张建国,观众席上抹眼泪的“张建国”,万众瞩目的总台春晚,把舞台留给了他们。

  为何是“信”?

  “信”是贯穿这一故事的核心意象。39年的时间尺度,苍老的是岁月,不变的是信念,伴随着导演组的一封回信,40封信完成了一次“春天的约定”。这是春晚对观众追梦的回应,也恰好对应春晚陪我们走过的40年。

  春晚总导演于蕾在谈及创作时表示,前辈们在做春晚的时候,80年代、90年代都是一麻袋一麻袋收信的,其实看不太过来,没有想到现在已经到了这样一个数据化信息的时代,还有这么多观众在寄信给总台。

  于蕾透露说,总台台长做文字工作多年,这些来信他都会仔细读,还把关于春晚的信转交给春晚剧组。有一种信,让人特别感动,就是每年都有人寄来给春晚写的剧本,有的写歌、有的是小品,而且都是一笔一划写下来的,多数不是打印的。这些信让人感慨,有这么多关心春晚的人,还在为春晚写剧本、写歌词、谱曲、提建议,这些就是春晚的铁粉啊!好多作者年纪已经不小了,不会用电脑,一笔一划写,有的人用毛笔写,还有人在落款上写着“你们的好朋友”。于蕾说,这些信海雄台长都会看,并专门让剧组研究,能不能创作一部跟观众来信有关的微电影作品。于是,一个关于“信”的微电影故事就这样诞生了。

  这也是电影这种艺术门类首次登上春晚,用电影这个造梦的艺术,去为“张建国们”圆一个春晚的梦,回应每一年观众准时守候的信赖。这是一份延续了40年的信念,恰如张建国在影片中回应的那句“好饭不怕晚”:40年如一日地为全国观众献上一桌“好饭”,这份用心用情,也许才是春晚在时光更迭中“不怕晚”的秘方。春晚主创就像家里那位最辛勤的掌勺人:后厨的忙碌你不必知晓,但这顿年夜饭,全家必须吃好。

  为何是“他”?

  电影里的张建国和大多数人一样,是个认真度日的平凡人。他的口头禅是“忙”:在部队时忙着给大伙做饭,转业了忙着修火车头,之后忙着喂牛、忙着做饭、忙着照料家人……他告诉自己:我是要上春晚的,只是档期没有调开。他的心里也许藏着一个朴素的念头:大家都忙,春晚回不了信很正常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grr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