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三百五十五章 黑龙江的新秩序_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竟人不能光靠吃土豆过活啊。

  不过说到土豆,较为寒冷的黑水地区也绝对是种植土豆的理想场所。这里气温低,土豆不容易发生病变、种子也不易退化,因为即便东岸人从本土带过来的土豆种子在这里已经种植了好几年。但总体产量依旧能维持在一个较高的位置。

  去年(1646年),在高效严厉的东岸军官们的监督下。庙街的三千居民在经过几个月的辛勤劳作后,种植的三万六千亩燕麦获得了“丰收”——平均亩产40斤——好吧,这其实谈不上丰收,但谁让是第一年种植呢。今年已经种下去的四万五千亩燕麦的收成应该会超过去年,毕竟这里的黑土地异常肥沃,而且本地的居民们还有大量黑水开拓队寄养在他们家里的牲畜(从大明掠夺而来),他们自己也有很多自有牲畜——包括已经繁衍到五千多只的野羊群和数百只驯鹿,这些牲畜提供了大量的农家肥;另外东岸派来的农业技术人员也统一要求大家使用草木灰肥田(减少燕麦倒伏),因此产量是断断是不会差的,也许今年9月初收割时平均亩产上45斤一点压力都没有。

  庙街附近有了这么大一片农业种植区,城寨也修建成了一个漂亮的土木混合堡垒,这示范效应是巨大的,对附近的山丹人的吸引力也是巨大的。这些人苦于满清和俄罗斯的暴政(分别向俄罗斯、清廷同时交税),早就快活不下去了。如今庙街富饶强大的名声在阿穆尔河两岸持续发酵,因此越来越多的山丹人拖家带口前来投奔。东岸人对这些人自然是来者不拒,来投奔的人中超过一半被安置到了库页岛,剩下的一半则被分配到了庙街、恒衮、江东三寨,以充实当地人口。

  庙街去年收获了720吨燕麦,去掉当地居民自己食用的,差不多还能多出一百多吨的余粮。按照黑水开拓队定下的规矩,这些余粮要被统一征购,用于向恒衮寨、江东寨两地输血,以维持这两个定居点的存在。当然了,东岸人也不是什么都不出就强行收走人家的粮食,他们会拿出部分保存在地下冰窖内的鱼虾——这在库页岛根本不是什么稀罕货,以及一些生活用品进行交换。

  这种交换从经济学意义上来看当然是不平等的,等于是变相将这些地区当成了东岸人的经济殖民地,但当地的山丹人并无意见——事实上他们很乐意有人与他们进行贸易,因此便严格推行了下去。如今恒衮寨这个与庙街差不多同时建立的地方粮食也接近自给了,而江东寨则仍需要从外地周济相当部分的粮食——差不多是400吨,压力并不大。而且在荷兰人运来了五千吨大米(技术专利费用)后,魏博秋甚至雄心勃勃地准备在阿穆尔河流域继续前推一步:派出探险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grr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