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七十三章 乌江之畔(四)_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哀鸿啊。那些响应国家号召去西大荒拓荒的人更惨,随着国内通货膨胀程度的加深、生产资料的涨价,他们的利润本就被大幅度压缩了,现在又来个粮食出口市场的崩溃,这不是要了他们的老命了嘛。我看啊,这次要不是农业部给他们拨发了一部分价格补贴,鼓励他们将粮食出售给国内的深加工企业,我看这些大农业承包者一个也活不下去,市场真是太残酷了。”

  廖逍遥所说的正是如今东岸农业的困局。随着土地播种面积的逐年扩大,以及三茬轮作制度的深入推广(土壤肥力得以长久保持),华夏东岸共和国近些年来的粮食产量逐年上升,并从好多年前就成了一个粮食净出口国。其出口的主要市场便是欧洲,其次是荷属巴西,另外还有一些零散的小市场,但不成规模。这次欧洲战事结束,生产得以恢复,首当其中受到严重冲击的便是原本的粮食第一大出口国波兰,其次是近年来大量向西欧出口黑麦的莫斯科公国,当然东岸共和国也受到了相当的影响,大量谷物积压在罗洽港内,给国内的农业生产者们的利益造成了一定的损失。

  而且随着欧洲形势的愈发稳定,从长远来看,东岸农业的前景是黯淡的,欧洲人的粮食会逐渐自给自足起来——原本缺粮的意大利中部地区甚至已经开始种植玉米这种高产作物了——东岸人将基本很难再大规模倾销粮食。这样一来,东岸国内的粮食收购价便很难再维持在每吨20元以上的价格了,这对广大农民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坏的消息。

  政务院显然也认识到了这里面的问题,因此他们很快就授权农业部,向响应国家号召到内陆地区垦荒的大农业承包者们发放价格补贴,以支持他们渡过难关。与此同时,还大力提倡粮食深加工行业,即鼓励农民们将粮食出售给各地的机器磨坊,以生产高附加值的精制面粉——这在欧洲的高档市场上还是有一些销路的;此外,其他一些深加工产业也在快速酝酿和推广之中,以丰富国内的食品市场,为这些过剩的粮食找到销路。

  当然粮食生产过剩,最好的解决办法显然是找更多的人来吃。而这就涉及到移民问题了,执委会虽然下令建造了更多的移民船只,但要真正反应到移民数量的大幅度增长上面,还是要到1651年了。不过多等一年就多等一年吧,国家储备粮库可以以原本的价格从农民们手里把粮食先收上来,囤积好预备明后年移民数量大增的情况。

  “种田不挣钱,那是因为种田的人实在是太多了。”田星闻言也说道,“我们国家现在二十多万人了,农业人口就占到了80%以上。农村水利设施连年投入巨资进行建设,农户牲畜保养量扶摇直上,三茬轮作制度深入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grr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