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)三五八章 打破僵局_三国第一强兵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“自大并非愚蠢,但是自大会使人盲目。因自大而盲目的往往会因为过度自信而变得类似于愚蠢。于是乎,尽管因果关系不同,结局却往往相同。”

  中军帐内,四员大将分坐两旁,王羽坐在最上首,正侃侃而谈。

  如果忽略那张年轻的有些过分的脸,以及他身上的甲胄,换上一身儒衫再拿把羽扇,就很有几分名士高谈阔论的样子了。

  即便如此,面对众人的疑问,他这番高深莫测的意识流论述,也很能唬人,至少太史慈是被蒙住了。

  “主公高见。此论道理虽浅,但立意却高,仔细琢磨时,更觉奥妙-无穷啊。”太史慈竖起大拇指,连声赞叹,随即又是话锋一转,问道:“不过,这些道理跟这趟出使之事有什么关系呢?”

  “知己知彼,方能百战百胜。”王羽似乎扮名士扮上了瘾,又引了句经典,却没正面回答问题。

  “呃?”太史慈挠挠头,怎么也想不清楚出使被拒和这些大道理有啥关联。

  孔融是三天前,也就是抵达贝丘的同一天动的身。一路大张旗鼓的过去的,结果到了清渊,就被袁绍给晾在一边了。也没说要接见,也没把人赶回来,就是扔在大营的某个角落,似乎是任人自生自灭了。

  还好袁绍没禁使团的足,还是可以保持联系,但这局面却令人担忧。太史慈等武将虽然不想战事终结,对和谈失败乐见其成,但求和被拒损失这种事,实在是太丢面子了。

  华夏人最重视的就是颜面,这个自然不能忍。

  太史慈找了徐晃,再加上凯旋归来的黄忠一商量,决定来找王羽请战,结果王羽绕来绕去的就是不说正事儿,搞得他头很大。

  “莫非・・・・・・”黄忠突然一抬头:“和谈只是为了麻痹敌人・待敌军松懈,我军再长途奔袭,攻而破之?”

  和谈之事和王羽一贯的风格大为不同,由不得他不琢磨・其中是不是另有说法。破刘岱,杀颜良,用的都是诡道,由不得黄忠不往这个方向猜。

  “恐怕没那么简单。”徐晃抢先回答道:“长途奔袭,设伏围杀,这些奇计之所以能成功,靠的都是出其不意。刘岱输在太过懈怠・没料到我军有魄力倾巢而出;颜良则是将注意力完全放在了子义身上,对刘备太过轻视,更没想到刘备会主动分兵,抢了子义的诱敌职责。接连吃了这么多亏,袁绍不可能不有所防范。”

  话音未落,一直保持沉默的于禁也出言附和道:“斥候回报,袁军在清渊周边修建了大量防御工事,应该是打算将那里打造成一个坚固的要塞。预警范围・扩大到了周边五十余里,第一道防线,离清渊城足足有二十里之遥!奇袭・断不可取。”

  刘岱之所以一下就被打垮了,关键在于他的布阵没有纵深。前面的败兵没地方跑,后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grr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