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)四五三章 欲静风不止_三国第一强兵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关于刘虞的话题,王羽已经和不同的人,谈过了不止一次。

  其中包括了与之为敌,最有切身体会的公孙瓒;辛评等和刘虞打过交道的冀州降臣;老丈人蔡邕曾和刘虞同殿为臣,也算是有些了解,给王羽也提供了不少意见参考;最后就是贾诩刚刚所说。

  印象从模糊而清晰,但王羽始终没想到一个妥善的解决方法。

  对方是个标准,不,应该说是个极为优秀的政客。强力将其压倒不难,来历史上这人就死在公孙瓒手下,可因此而来的后果却很烦心。

  边地的杂胡肯定会以此为由生事,草原上虎视眈眈的鲜卑、乌桓自不会放弃这么好的机会。虽然辽东有公孙度牵制,但后者并非青州的附庸或下属,一次、两次是帮忙,多了,谁也不能保证。

  何况辽东路途遥远,若是等事发后才联系公孙度,请对方出兵助战,时间上的延误也是没人能承受得起的。

  按照王羽和将军幕府制订的中期规划,近年内,青州应该以休养生息为主,尽量减少战事,特别是大规模、绵延日久的战事,更是在极力避免的范畴。

  厚积薄发,一次大规模战役,至少要彻底解决一家强敌,这就是王羽的既定方针。这种打法可以最大限度的消弭战乱对中原的伤害,就算不能达到最理想的效果,也要避免拉锯战在己方领土内发生。

  百战强兵在手,想要达到这个目的,唯一,也是最大的障碍就是后勤补给了。青州未来几年的生产、建设,既是为了恢复民生,但同样也是在为未来的大规模战役做准备。

  如果在没完全准备好之前就动兵。河北大战末期的窘迫,就会再一次重复,所以,刘虞这个统一河北的最后障碍,一时半会儿还真就不好去硬扳。

  除此之外,刘虞的名声虽然无形,却也是个很恐怖的大杀器。

  如果没拿住他的把柄,就向他动手,自己的名声也会大大受损。名声受损。看起来没啥了不起的,但实际上的影响却很可观。

  历史上的赵云为何会受到刘备的拉拢,而不是对公孙瓒从一而终?在河北之战初期,赵云在公孙瓒麾下一直很活跃,后来不知怎么就突然向公孙瓒辞行。回真定老家去了,直到公孙瓒覆灭,刘备去河北依附袁绍时,赵云才重新出仕。

  王羽前世读书,只是观其大略,或者说看个热闹,并不会认真思考细节问题。但这一世。容不得他不多思考,以目前的情报而论,王羽猜测,赵云很可能是因为公孙瓒杀刘虞而不满。故而萌生去意。

  想想看,刘虞身为宗亲,天生具备大义名分;为官多年,官声也很好。地方豪强交口称赞;另外他个人的名声也很好,简朴啦。仁义啦,诸多光环笼罩于一身。这是个很完美,也很有迷惑性的形象。

  王羽在前世看多了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grr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