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)五四七章 王羽很忙_三国第一强兵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这段时间,王羽也很忙。

  特别是诸葛亮刚来的那几个月,几乎每隔一两天,两人就要进行一番论战,难解难分的,不争持上两三个时辰就不能算完。

  开始论战只是在他们两人之间进行,但很快就引起了广泛的关注,开始是将军府的幕僚闻讯来围观,后来更是成为了书院的热议话题。

 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,王羽和诸葛亮的论战,就相当于王羽主导的新思想和传统思想的碰撞。只要不是被情绪蒙蔽了双眼,否则道理往往就是越辩越明的,王羽一次次的说服诸葛亮,引起后者的深思,其实就是对传统思想中弊端的修正和说明。

  帝王心术和权术的关系;

  世家豪强与积善之家的区别,以及相对应的贫富差距对社会稳定的影响;

  农、工、商,是如何相互影响,相互促进,如何共同作用,使社会变得繁荣的理论;

  以及武如何平衡;对海外的开拓到底是得不偿失,还是开发金矿……等等等等。

  在二人的激辩中,王羽是为了留住这位天才人物,而诸葛亮则是赌上了一口不平之气,两人各持观点,都是挖空心思的想要驳倒对方。

  在这样的碰撞中,王羽甚至也想到了很多从前未尝想清楚的道理,诸葛亮更是在潜移默化之中,接受了不少新思想。

  若非如此,他也不可能在垦荒令的修订中,提出以调节税率的方式对法令做出修正。他提出的那项政策中体现出来的,其实就是均贫富的理念。

  而在来荆州之前,亦或在历史上,诸葛亮的世家理念可以说是根深蒂固的。这一点,在历史上他的用人中,就能体现得淋漓尽致。他不听刘备劝告,坚持要重用的马谡,其实就是家世很好,很有世家子的风仪,故而才令得诸葛亮非常欣赏。

  离开了传统气氛浓郁的荆州,来到了处处都显露着不寻常的青州,诸葛亮潜移默化的改变着。而他的不服输。也给青州的幕僚和书院的学员们带来了福音。

  王羽从前不喜欢多解释,除了贾诩和田丰这种举一反三的聪明人之外,将军府的幕僚大多都有些懵懂,稀里糊涂的按照王羽的指示办事,却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。

  王羽倒也不是故作深沉。而是没办法,他不可能事事都解释明白。其实在他心里,来也没有一个很完整,很系统的治政理念,往往都是遇到什么事了,就仔细想想,后世或历史上有没有什么可借鉴的。想到之后,就稍加改动,传达给众幕僚。

  没办法,他只是个特种兵。又不是历史学家或者政治家,哪里懂得那么多啊?

  而青州的臣僚们对王羽敬畏有加,他不解释,当然没人会寻根问底的追问。为主君者。来就喜欢保持神秘感,将军府的幕僚没有傻子。谁会做这种坏规矩的事?

  要知道,华夏的传统就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grr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