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933 引咎辞职_大宋有毒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是不能开这种先例。大家都是当官的,谁敢保证在工作中不犯错,犯了错就丢官受罚,生存环境太恶劣,不舒服。

  你犯错了不受罚,其实就是在保护我自己,哪怕咱俩平时不对付,我可以想办法把你搞下去,但绝不允许你被老百姓搞下去,这就是团体利益。久而久之,这种团体利益成了惯例,凌驾于任何法律之上,所以才会出现官官相护这么个词。

  引咎辞职一出现,还是发生在大宋第一等王爵、高官身上,带头作用不言而喻。再加上朝廷故意推波助澜,报纸玩了命报道,抽丝剥茧的往深层次分析,一个不是惯例但又比惯例还惯例的惯例在很短时间内就成型了。

  为了让这种惯例更惯例一些,此后的三个多月时间,因此事而引咎辞职的地方官员从高官到县长不下十几位,在朝野上下引发了很大震动。

  原本大家只是觉得新政下的官员不好干了,没有太具体的上官可以奉承,政绩好坏、升迁与否、工资待遇高低并不是谁说了算,而是谁们,弄虚作假的难度和成本大幅度提高。

  这件事一出,所有官员心里都不由自主的一抽抽。合算以后当官也得要脸了,犯了错没法再互相包庇,不光不能包庇,还得主动辞官,辞晚了就得被报纸弄个灰头土脸、声名狼藉。

  也不光是官员难受,想当官的人也得琢磨琢磨,权利受限、责任重大、不能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官位,到底该不该去玩了命的争夺呢?具体数字没人统计过,但按照人性推论,肯定有一部分人不再把当官做为人生的第一要务。

  相比当官而言,去干点别的好像更容易成功,尤其是当商人、农场主、工坊主的地位越来越高,很多时候比官员还风光、比官员还气派。

  有关摄政王引咎辞职的讨论从官场到民间,沸沸扬扬到了初夏还没结束,由此引申出来的问题更是数不胜数。各大报纸算是有活儿干了,极尽挑拨之能事,生怕话题冷落下来影响了发行量,挖空心思的四处找人写文章加温。甚至有胆大的还找上了摄政王府,打算花高价求摄政王也来一篇。

  哦,不对,不是摄政王府了,应该叫凉王府,摄政王已经凉了。皇帝倒是没落井下石,亲自下旨表彰了王诜的种种功绩,还把扬州城外的一座皇庄赐给了凉王府。

  此时民间风评对这位忠奸难辨的凉王也稍稍好了些,百姓总体上讲还是善良的,尤其是中国百姓。他们是给点阳光就灿烂,总觉的因为死了几个屁民就让如此高官辞职已经很值了。

  杀人不过头点地,历朝历代王子犯法与民同罪都是个美好的愿望,从来也没实现过,现在稍微靠谱了一次,该满足啦,还要啥自行车。谁要是再在此时死咬着不放,反倒会被大众认为人品不好。

  洪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grr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