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239 不负所望(二合一)_我成了大明勋戚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的弊端。从而也导致了一部出现两个尚书,甚至是多位尚书的情况。

  除了“叙阶”作用外,还有就是工作差遣不同,必须要再加一个尚书统管一切工作,工部就属于第二种情况。

  好比遇到国家级的大建设,工部尚书需要亲临实地监察巡视,古代又不像现代那般交通便利,往往一去就以年为单位计算。这么长的时间内,朝廷一部主官之位,总不可能空缺下来,于是乎就出现了两位工部尚书。

  黎澄原本是安南陈朝国王长子,永乐年间被南征明军俘获,精通火器于是在工部任职。

  本来工部尚书职位,是轮不到黎澄来共任的,可正统十一年三月兵部尚书徐晞逝世,原兵部右侍郎邝埜接任了兵部尚书之职。

  要知道徐晞是個铁杆阉党,对王振百般讨好,才得以上位。相比较起来,邝埜就属于标准的文官集团,与王振并无特殊交情,甚至可以说站在对立面。

  正统朝这两年,正好处于王振权势急剧膨胀期,就连宦官子弟世袭这种先例都被他给搞定。

  如今先帝托孤五大臣的杨溥病退,英国公身为勋戚不好过多干涉朝政,胡濙向来老谋深算喜欢明哲保身,意味着朝中再无重臣能跟他掰手腕。

  这种局势下,六部尚书均不是自己的人,让王振如何能忍?

  于是乎正统十一年朝廷中枢极不太平,王振开始了扫荡政敌之路。

  首先让自己亲信户部侍郎奈亨,去诬陷郎中赵敏,然后把吏部尚书王直给牵扯了进来,一行人均被三法司审问下狱。

  紧接着利用安乡伯张安争禄事件,引发刑部尚书金濂与户部尚书王佐的推诿,王振趁机引发言官去弹劾这两人,于是乎俱被问罪下狱。

  到了这一步明朝六部,已有三部尚书进了监狱吃牢饭,王振自然就把下一步的目光,放在了工部尚书王卺的身上。

  毕竟工部侍郎王佑可是铁杆中的铁杆,自己的干儿子,怎能不再提拔提拔,坐上工部尚书之位?

  就这样王卺遭受到了王振的各种刁难侵侮,再加之不时有言官弹劾他贪墨侵占,为了自证清白等待审查结果,王卺告病在府中修养,工部事务均由黎澄代管。

  这就是为什么,正统十四年土木堡之变前,朝中文武大臣任由王振各种胡搞瞎搞,却没几人敢站出来弹劾反对。

  原因就在于那些敢于反对的人,早就在这几年时间内,被王振以各种手段问罪拿捏,剩下的文武大臣自然就老实了。

  黎澄身为安南人,并且还是俘虏身份,哪怕贵为一部尚书,依然在朝中没有地位可言。只是王佑这般不给面子,当着皇帝的面说出来有山东都水清吏司的公文,还是比较罕见的。

  别说是朝臣,就连此时黎澄本人,脸色都是一阵青一阵白。

  除了被王佑这个工部侍郎羞辱外,更重要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grr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