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539 了却君王事 (二合一)_我成了大明勋戚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否则那跟「莫须有」有什么区别?

  加之沈忆宸虽说行事比较肆无忌惮,但在皇帝面前始终保持着一种谨小慎微的态度,朝中大臣也没有什么弹劾他在私节上飞扬跋扈的奏章,于是这种感觉就不了了之。

  时至今日,沈忆宸的表现总算是证实了景泰帝朱祁钰的猜想,只不过就算尊为皇帝,已然没有了继续制衡的手段。此子日后会成为曹操还是诸葛,就是看他的为人秉性了。

  「陛下,臣不会成为你想的那种权臣。」

  沈忆宸淡淡的回应了一句,没有解释太多,至于朱祁钰相不相信,其实已经不重要了。

  「是吗,那你觉得到这种时候,朕还如何消除跟文官的隔阂?」

  朱祁钰同样

  明白是否相信已经不重要,于是他把话题转到了正轨上面。

  于谦那句直言面谏的「满朝皆太保,一部两尚书」,过去这么久了朱祁钰已经记忆犹新,确实自己为了废后易储不断的打压文官集团跟老牌勋戚,从而导致了双方出现了不可调和的矛盾,为日后朝政埋下了极大的隐患。

  如果来日新君跟托孤大臣无法修复,那么大明党争的时代可以提前到来。

  「释放被关押在凤阳府的建庶人跟吴庶人,同时恢复建文皇帝的尊号,***曾经被冤杀的开国功臣以及靖难功臣。这些对于陛下而言不过是举手之劳,却能极大的安抚跟笼络儒臣之心,利大于弊。」

  「另外废除妃嫔、宫女殉葬制度,以泥偶、石像替代。」

  沈忆宸给出了自己的建议,其实这并不是什么锦囊妙计,仅是明英宗朱祁镇复辟后,在天顺朝后期做的事情而已。

  靖康之耻放在后世几乎人尽皆知,宋徽宗、宋钦宗二帝几乎是被钉在了耻辱柱上面,人人恨不得上去唾弃一口。相比较起来,明英宗朱祁镇在土木堡的那些操作,其实算上国力优势简直有过之而不及。

  为何放在史书描述中,朱祁镇的声名好像并没有那么差,原因就在于他后续的一些补救措施,得到了文官集团的认可,放在史书里面美化了许多口碑。

  毕竟历史是客观存在的,史书却是由人为书写的。

  建文皇帝朱允炆毕竟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大宗,朱棣靖难成功后再怎么抹除年号跟历史,依旧无法获得深受儒家观念的文官大臣们认可。

  如今时过境迁,建文皇帝的后人「建庶人」,以及太子朱标的后人「吴庶人」,已经遭受打压迫害了几十年,获得了许多大儒跟文臣的同情跟不满。

  景泰帝朱祁钰要是能在最后阶段,做成翻案***的事情,那么必然会赢得整个儒臣群体的一致好评,对于他庶子登基的敌意也会消除许多,顺带能让新君朱见清继位过程更加稳当。

  毕竟某种意义上来说,朱见清即位登基同样不符合礼法,次子抢在了长子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grr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