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)第220章 上梁不正_化宋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赵士程发行的金钞在市场上略做试探后,开始于朝廷和大商户中流通。但这种流通不是强制性的,人可以要金票,也可以要金币,一开始时,很多人都只要金币,但在流通一段时间后,金票以其出色的防水、便携、易藏性,开始占据市场。

  尤其是在西北和蜀地,这两处用多用铁钱不能用铜钱的地方,金票对于许多商人来说,犹如再生父母,发行量自然也一涨再涨。

  户部发现,这种印钱增收的方式美好极了,果断怂恿太子殿下多发一些。

  赵士程当然拒绝了,如今的纸钞只是做为钱荒的弥补手段,他已经定了准备金的数量,每年国库如果没有一定的准备金,是决不允许多发的。

  同时,他还定下了一个规矩,凡举寺庙、道观,不许以铜筑像,以前的佛像便不追究,若颁布命令之后,还有人以铜筑像,县州府皆可征收。

  这事如果在以前,必然引起全国佛教的剧烈反抗,不过这两年佛教被道教压得喘不过气来,先帝在时险些改佛为道,所以,这个新条款,并没引起太大反抗。

  赵士程做这事当然是有原因的,火炮需要大量的铜,但铜的用处又实在太大,铁器易锈蚀,所以稍微富贵一些的人家,便喜欢以铜盆、铜镜、铜壶等物做为器皿,很多人直接将货币熔作为铜器,他要是开始大量铸炮,必然会加剧钱荒。

  为了不影响民生,赵士程还专门带人攻关,做出一样可以改变人民生活的器具——搪瓷。

  这玩意只要不要求花纹和基底材质,那其烧结难度和陶瓷相差无几,说穿了就是把玻璃原料熔融后烧到钢铁上,形成一层保护膜,让钢铁不锈蚀而已,在海外商人处偶尔也能看到,不过欧美那边传过来的器物叫法琅瓷。

  赵士程不太记得纯原料的配比,但陶瓷釉料的大致成本还是明白的,找到一些老陶瓷匠人,在摸索一段时间后,在大量原材料的支持下,很容易就用铸铁烧出了七八百度的低温搪瓷。

  唯一让他遗憾的是这种材料烧出来比铜盆还要贵几分,但这不算什么问题,以大宋对陶瓷的精通,他相信工匠们很快就能烧出各种好看喜庆的花纹,铜器也会锈蚀,而且笨重,大宋的子民们很擅长接受的新的事物,这一点他还是很喜欢的。

  为了尽早把铜器淘汰掉,他只要求朝廷支持注册几种老匠人家传的釉料的专利,而搪瓷的其它专利和烧法,他都直接在报纸上刊登出去,希望各地商人加入其中。

  ……

  时间过得很快,转眼间,便是九月,天气渐凉。

  辽东传来的消息,金国又去打辽国了,这次的理由是辽帝的和约里没有把阿骨打称为“兄弟”,不称我们为“大金”的国民,而是说我们是老家东怀的人,这是看不起我们,没把我们放在眼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grr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