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)第323章 尽得真传_化宋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胡铨等人商量好了计划之后,便一起去见了李元河,表示愿意答应他,而条件只有一个,就是办好工坊后,必须放他们回去。

  这点不是什么问题,李元河满口答应,在他看来,以后的事情谁说的清呢?当务之急,还是要建立工坊,让君上看到自己的能力,至于这些大宋士子,在这人生地不熟的地方,翻不了天。

  于是,在李元河的引荐下,众人又去面见了越国国主,这次他们没有再讨论儒家之法,而是一番大论,谈起了工业存在对国家的意义、对民生影响。

  这些都是大宋报纸常常讨论的议题,各士子们都能说出个十四五六,更别说画大饼是乙方的天然技能,越国国主与李元河哪听过这些高论,一时如听天籁,眼里心里,全是雄心壮志。

  胡铨做为临时队长,更是从越国的山川水土分析,来了一套富国强兵之道——这其中很多都是生搬硬套他写给廉州发展纲要,但没关系,一时半会,这些人也听不出哪里是坑哪里是沟。

  尤其是胡铨还欲擒故纵,说起大工坊的相互配合能起到一加一大于二的作用,但建造缓慢,需要大恒心大毅力,一次建设,百年享受;而小工坊的容易建设但一个个建设起来,总体价格大于大工坊群,但见效慢,时间长,唯一的优点就是花钱少,穷山恶水才选这个。

  言语里,他自然少不了炫耀大宋物资丰富,在建设大工坊后得到的巨大收益,又提起小工坊是那些小州小县没钱的下下之选,尤其是各种税收数据,他是张口就来,把两种建设方式的区别说得天下地下。

  但他闭口不谈的是市场、成本问题,也没说建设资金长期投入难以回本的问题。

  反正等越国主听完之后,只觉得要建就该建大的,廉州不过是一州之地,他们南越国有十四州,怎么也比一州之地强啊,他觉得完全可以对标大宋最富庶的蜀中,按蜀中的标准来!

  大宋士子们听了之后,心中冷笑,蜀中之地是什么地方,大宋税收前五十的城市,蜀中就占了十四个!就算如此,当年的建设是几乎掏空了大户们一半家底,你们这交趾一地还想和蜀中比?

  心里虽然不屑,但众人还是纷纷赞叹了国主的雄心,并且给出了各自的要求。

  他们建立工坊最重要的就是选址,地选好了,后边的事情是事半功倍,所以,南越的山川水文资料,你们得都给我们。

  还有,我们要知道你们能承受多大的资金流来建设,你们的国库收入我们也要看,还有,做这事需要信得过的人,你们得有足够的工匠让我们来挑选……

  一番奏对过后,南越国国主决定大力支持胡铨的计划,原本对他们颐指气使的李元河成为他们的联络人,负责处理他们的所有要求,不赐了行走腰牌,大宋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grr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